“我现在的生活可不孬,早上起来遛遛弯、听听戏,中午在社区食堂吃了饭,下午和老伙计们拉拉呱,晚上就和孙女在小区里散步玩滑梯,幸福得很!”家住章丘区枣园街道绣源北城社区的鹿宗珂说起自己搬迁社区后的新生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枣园街道绣源北城社区是由原东类、西类、前斜、后斜、吉祥、小义田6个行政村和刘官庄、前枣园2个自然村“多村融合”的城市社区,于2022年6月交房回迁,共安置3187户5596人。回迁后,“如何使村民变居民”成了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社区建设的难点。如何在硬件“新”融合的基础上,打造更具人情味、烟火气的熟人社区,人人都能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实现真正“心”融合,成为绣源北城社区面临的最大难题。
村改居,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居住环境、物质条件的转变上,更重要的是居民身份的转变、情感的认同。“党建引领树核心,组织联动促融合,多方服务谋合作,邻里融洽共和谐,温馨社区聚和气。”绣源北城社区结合多村融合的特点,以“He”为治理主题,坚持五“He”共治,秉持“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通过优化调整组织架构,党建融合“一盘棋”;规范三资处置监管,资源融合“一股绳”;多网合一一网统筹,治理融合“一张网”;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服务融合“一家亲”,走出了一条村向社区迅速转型的新路子,城乡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品质显著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明显提高。
平房变楼房
我们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孩子你看,这就是以前咱的家,是爷爷奶奶从小生活的地方,现在已经建成工厂了。”马殿俊领着小孙子指着原来村庄的拆迁旧址感慨道。“我们家拆迁前旧房子的地址就在社区北边,那里曾经有个池塘,咱们家的老房子就在池塘边上……”回忆着搬迁前的过往。马殿俊一家曾经是东类村的村民,经历了旧村搬迁,如今一家五口已经变成了绣源北城社区的居民。
说起搬上楼房的新生活,正在广场上纳凉的大爷大姨们都纷纷打开了“话匣子”,争着说起自己的切身感受。
“现在生活便利多了,这新楼房宽敞明亮,楼上楼下电梯一摁就到了。小区里就有超市、幼儿园、卫生室、小广场,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太方便哩。”
“住在平房时,房子年头久了,一到下雨天,房顶就总是漏雨,需要经常修修补补。”
“平房冬天冷夏天热,一到冬天就得烧炉子取暖,一点儿都不暖和还麻烦,在家里还得穿个大棉袄。不像现在的楼房有暖气有空调,在屋里穿个薄毛衣就行了,暖气费也比烧炭便宜。”
“我们妇女洗衣服感受就更大了,以前的污水需要一桶一桶的提到街上的下水道里,现在用洗衣机,污水直接到下水道了,不仅方便还省时省力。”
“以前旱厕蚊蝇乱飞、臭气熏天,现在的新厕所既干净又卫生。”
“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我们也住上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说起拆迁搬楼,大家纷纷拍手叫好。
傍晚时分,小区都亮起了路灯,农村的夜晚不再是漆黑一团。在明亮的灯光下,小区里人头攒动,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或悠闲散步、或三五成群地围坐在路灯下打扑克,仿佛置身于城市公园之中。
搬迁上楼的杨静正在跳广场舞,她的幸福不仅是居住环境的大大改善,还包括经济条件好了,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目前她是一位“新农人”,在附近的中科思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做网络主播,线上销售章丘农特产品,不仅能上班挣钱,更方便了照顾老人孩子,一举两得,真正解决了年轻人的后顾之忧。
搬新居,住新房,社区群众喜洋洋。一户户居民住进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高质量物业服务的新居,平房变楼房,村民变居民,群众的生活大变样,生活质量实现质的飞跃。
聚焦“一老一小”
社区大食堂吃出“获得感”
“吃饭啦!”每到饭点,绣源北城社区的独居老人谢晋良和几个老姊妹就会准时出现在社区大食堂的餐厅里。红烧茄子、大葱炒豆腐、冬瓜炖鸡,3个花卷或1个大馒头,再加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小米饭,这就是谢大妈一顿可口的午餐。“这菜真不错,闻着香,吃起来更香。平时一个人在家里也不想做。过去总在小店买点包子将就一下,现在拐个弯儿就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啦,顿顿有肉有菜,每天还不重样。最主要的是还给我们老年人有助餐补贴,我八十多岁了,这一顿饭才两三块钱。这个食堂办得太好了。” 谢大妈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
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民以食为天,老人孩子能否“吃得饱”“吃得好”,直接关系到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由于子女平时上班忙,独自做饭吃饭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就餐服务,无疑是大家期盼的好事,也是利于长远的实事。
面对社区老人在吃饭上遇到的“做饭难、买菜难、取餐难”等问题,绣源北城社区秉承“舌尖上的养老”理念,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社区大食堂”, 不仅让老年人能够在家门口吃上物美价廉的暖心饭、放心餐,并且面向社会开放,兼顾周边居民、上班人群的日常就餐,为社区便民服务打开了新思路。
一踏进社区大食堂,米香、饭香、菜香立刻扑鼻而来,让人食欲大增。排队挑选心仪的菜品后,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社区带来的舒适和便利。菜肴蒸腾的热气与居民们喜悦的声音交织,让整个食堂充满了“烟火气”。
“年龄大了做饭不方便,现在社区有了食堂,这里的饭菜干净卫生,还能节省时间。政府有补贴,自己花不上几块钱,不但能吃饱,还吃得挺好,方便又实惠。她们工作人员服务还好,就和自家亲闺女一样,都吃出感情了,我都拿这里当成家了。”经常和老伴儿来吃饭的王爷爷是食堂的铁杆粉丝,更是对食堂的饭菜赞不绝口。王爷爷老两口不是社区回迁居民,单纯是觉得社区氛围好,服务到位,设施便利,特意搬来绣源北城租房住的,在社区里,食堂离家近,人多还热闹,上午和老伴儿在功能室弹琴唱歌,中午就在社区就餐。
“大爷,我来给您送餐了。”听到餐厅人员的敲门,郑兴文赶忙起身开门,接过饭菜,一连说了好几声“谢谢”。在绣源北城社区,高龄、留守、孤寡、失独、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品尝到“幸福味道”。社区大食堂不仅提供堂食、家庭聚餐服务,还为社区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贴心的“助餐服务”,定期上门为老年人制作个性化营养食材,满足独居的老年人一日三餐的愿望。给老人送餐也是巡视探访的好机会。送餐之余,社区工作人员总会再为老人多做一些。“有时候顺便帮老人带个垃圾,或者进屋陪老人聊一会儿天。看看老人家里的插座有没有安全隐患,老人身体状况怎么样,需不需要帮忙开药。这些情况摸清后,我们就能及时安排专人跟进。”
一餐一饭,看似民生“小事”,实则增添着幸福枣园的温暖底色。自社区大食堂营业以来,社区老人的一日三餐有了着落,大大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绣源北城社区坚持精准对接各类人群的需求,坚持更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通过打造利民、惠民、便民的社区大食堂,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我们的城市更便利更宜居。
医养结合让社区养老成现实
稳稳托起居民幸福生活
“社区里又添了新服务,不仅能日常就餐,还能居住养老、艾灸、理疗、中医按摩推拿了。”为满足居民的社区养老需求,绣源北城社区成立了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推出多项日常保健便民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养老服务中心聚焦老人的日常起居,不仅提供日间照料“日托”服务,还可以进行康复调养、精神慰藉、长期托养等服务,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场所,与老年人的关系最直接,也最密切。面对“银发浪潮”席卷,老人在家门口安度晚年,子女工作尽孝两不误,这种“一碗汤的距离”的美好景象,寄寓着社区居民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能需求:便利、可及,出行成本趋近于零。绣源北城社区把创建老年友好型社区作为切入点,围绕重点满足老年人在居住环境、日常出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变成现实。
乔克礼老爷爷,因病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每次生病都是兴师动众。“老爷子身体不好,每次住院都需要我们几个子女轮流照顾。出院后康复治疗很麻烦,我们也不专业,老人恢复起来就慢,受了不少罪。得知社区建立养老中心后,我们就报名入住了,不仅老人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而且费用不贵,省力省钱,一家人都轻松多了。平时白天我们上班,晚上下班后也方便照看老人。这的工作人员都是持证上岗的专业人员,他们照顾老人,我们子女很放心。”贴心服务让社区养老更有温度,“嵌入式”养老在解决老人生活难题的同时,更增加了相熟的人、相知的情,让许多老年人寂寞的晚年生活充满了阳光。目前,社区已让10多名老年人实现“就近养老”。
“养老不离家”“离家不离社区”是大部分老年人的美好愿望。社区聚焦老人的日常需求和现实困难,均配套了无障碍通道、安全扶手、多功能室和康复室等,从床边、身边、周边为老年人提供贴心服务,满足养老服务多层次、多样化发展需求。社区不仅提供集中养老服务,更为居家养老提供便捷服务,老人只需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到由第三方专业化服务团队提供的两大类居家养老服务。一类是线上照护,即通过互联网平台联接的老人手机,为居家老人提供电话聊天、危病呼救响应、生命数据监测和家庭环境异常报警等服务,另一类是到家服务,为长者提供助餐、助洁、助医、助急、助行、助浴等服务。社区通过智慧化居家养老平台,统筹分析老年人的信息,统计老年人服务需求,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大提升。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做到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是延长老人健康寿命的关键。社区将设立医务室,让社区老人、居民实现小病小痛社区内解决。家庭医生团队定期为社区老年人开展健康体检、健康随访、慢病管理、义诊等。同时,社区邀请专家为家庭医生开展专业化培训,提升小区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能力,让老年人享受及时、就近的健康服务。
社区养老融入“小区+、医疗+、服务+、智慧+”的理念,凸显了“精而全”“近而廉”的特点,努力做到让老年人舒心、子女放心、社会安心。实现“托养一个人、解放一个家”的愿望。
多彩文化“心连心”
共画社区同心圆
上午10时,走进绣源北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楼大厅,老人们有的下象棋,有的练毛笔字,有的拉着二胡唱着歌,还有残疾人在进行康复训练……好不热闹。“我们社区的文化氛围特别好,既有歌舞队、还有戏曲团……基本上每天都有活动,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想要有啥就有啥。重要的节庆还会有社区活动,生活在绣源北城社区真是很幸福的事儿。”说起文化活动,总来社区唱戏的隗振河可是“如数家珍”。
在宽敞的舞蹈房内,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队员们在广场舞队孟队长和张队长的指导下,认真排练“庆七一”的红色舞蹈。“以前也没学过舞蹈,现在大家生活在一起,有共同爱好的人凑在一起,一起研究一起学习,不会的跟着会的学,在家门口就能跟着上舞蹈课,不仅充实生活,还能锻炼身体,我们都喜欢来!我们心态好了,生活幸福了,孩子也放心。”社区内的很多年轻人、老年人都纷纷加入广场舞队的行列,“舞”出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喜悦。
围绕残疾人的生活需求,社区成立残疾人托养中心及“如康家园”,打造“有爱无障”志愿服务品牌,为社区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理疗等服务,让他们在社区享受到专业康复照护服务,还为有就业意向的残疾人提供就业岗位,帮助其辅助性就业创收。皇烈海智力残疾,但四肢健全,在社区残疾人管家的建议下,现在也做起了保洁工作,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
“巧娘工作室”更是一经成立,就在社区群众中圈粉无数。为了解决群众在家里做被子无场所的问题,社区专门设置工作室,并成立巧娘志愿服务队,由党员、热心群众参与,免费义务为群众做被子。在冬天,社区会购置棉花和被套,志愿者们做好后送给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和独居老人,帮助他们温暖过冬。另外,居民家有喜事时,可以预约时间和场地,志愿者们也帮着做红被。为充分发挥“巧娘工作室”在红事上的联谊作用,社区延伸成立了“红娘志愿服务队”,为社区青年男女社交联谊提供平台和桥梁。这个工作室不仅让社区女性党员有了发光发热的平台,也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让社区更加和谐。
社区聚焦回迁上楼后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精准匹配群众需求,全面提升社区服务水平,让村民迅速融入社区生活。倡树“社区一家亲”理念,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服务代办、日间照料等“五个中心”及棋牌室、音乐室、舞蹈室等多个活动室、功能室,常态化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健身等服务。同时,社区组建15个社会组织、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环境整治、孝老爱亲等活动,引导更多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增进居民感情,提升归属感和获得感。社区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修订居民公约,倡树健康美德生活,在邻里互助、移风易俗等方面细化规范约束,引导居民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淡化居民的村庄意识、宗族观念,促进居民融合。
绣源北城社区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上楼群众的精神面貌,让群众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品位、文明意识,营造了欢乐幸福的生活氛围,助力辖区居民“心融合”,形成“一家亲”,为打造幸福北城凝聚人心,汇聚民力。据统计,绣源北城社区已累计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近百场次,参与居民3000余人次。
一年来,在社区党委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绣源北城社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原则,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难、所求,打破村庄界限,建设多村融合的新型城市社区,使社区成为了居民在文化上相互交流、情感上相互认同、生活上相互融合的桥梁和港湾。
摄影:刘悦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