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走向世界·天下泉城》2022年10月刊
P. 60

Innovation / 创 新 最后得出“黄河口稳定 30 年是不可能
做到的结论”。李殿魁不相信这个结 论,更相信自然的规律。大海的力量 是无穷的,如果有效利用好大海的强 大消化功能,运用好其潜在的强大动 力,稳住黄河口,不是不可能。
李殿魁读了大量关于海洋动力和 港口建设的书。在海洋大学侯国本教 授《黄河港》一书中,他看到了一个 新概念——M2 无潮点,就在黄河三角 洲前沿。这是大海上一个很特殊的现 象。在这个区域(点),没有潮汐,潮 位低,海域相对平静。
为了充分了解 M2 无潮点的形成 机制,李殿魁请来了侯国本教授的老 师、当时 90 岁高龄的南京大学终身 教授任美锷先生,虚心向他请教,终 于弄清了渤海 M2 无潮区(点)的形 成机制,从而坚定了他的创新理论观 点:正确认识和发挥 M2 无潮区(点) 的作用是黄河口稳定的关键。
通过分析研究,他发现,对黄河 口泥沙疏散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两股潮 流:一股是大连老铁山脚下的老铁山 水道,深 87 米、宽 75 公里,涨潮时 径直向西至唐山海岸一分为二,其中 顺时针一小股进入辽东湾,逆时针一 大股进入渤海湾,经天津、沧州、黄 骅、滨州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前沿。 另一股是蓬莱阁下的登州水道,深 25 米、宽 12.5 公里,涨潮时,顺时 针沿莱州湾西进,经过龙口、招远、平 度、莱州、潍北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 前沿。
两股潮流分别来到黄河三角洲前 沿的时间相差 6 小时,结果出现了南 涨北退和南退北涨的现象,在这里形 成了 M2 无潮区(点),即北纬 38 度、东 经 119 度。
只要让黄河口进入该海域,向
东北方向发展,与渤海湾柔性海沟垂 直,在两大潮流此消彼长的双向输沙 下,十分有利于黄河口泥沙的分散和 运移。
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李殿魁用 自己的身体做了演示。他站在我们面 前说,“你们看,我的脖子和躯干就 好比 M2 无潮点,我的整个右臂是大 连老铁山水道,我的整个左臂是登州 水道,它们一边上去,一边就下来,好 像一个‘跷跷板’,更像两个大‘簸 箕’,把黄河泥沙‘扬’进了大海。”
“通过工程试验,以海动力治理 黄河口,黄河口是完全可以长期稳定 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有关组织、专 家和领导的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山东省、水 利部、国家黄委、胜利油田的大力 支持下,李殿魁全力以赴开展了工 程试验。
第一次洪峰流量 1750 每秒立方米 顺利入海,后面连着来了8次洪峰,最 后也是最多一次流量为 5780 每秒立方 米,比第一次洪峰水量大好几倍,但 是比标杆水位还低了 0.13 米。
试验成功了!李殿魁激动地流下 了眼泪,并口占一绝留作纪念。
“天命之年无多求, 倾心一片治河口, 待到河口稳定日, 荒原定能成双洲。”(“双洲”
是指“绿洲”+“油洲”)
“从 1988 年至今,黄河口再也没
有发生过摆动。可以肯定地说黄河口 将长期稳定在渤海 M2 无潮区”,李 殿魁十分自信地说。
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 功,不仅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立 市创造了条件,更引起了上级领导和 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60 CITY OF SPRINGS
1991 年 11 月,时任国务院总理 李鹏把这一重大科技成就总结为治理 稳定黄河口的“山东经验”。1992 年,联 合国粮棉署驻北京首席代表亚瑟·郝 尔康先生赴东营考察,他认为“黄河 口治理稳定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大河 的治理都有重要启示”。联合国教科 文组织的荷兰水利和环境工程国际学 院院长阿瑟·马内特教授指出:“其 治水理念先进,符合世界水利界对治 水的新认识,即‘与水共生,与自然 共建’的先进理念。”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梦想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李殿魁,仍 然心系黄河治理,一刻也没有懈怠。 在 80 岁生日那天,他写下这样一首 诗,勉励自己:
“少年离家寻乡梦, 中年立志写水经; 以海治黄大河稳, 鲁水济运京杭兴; 拒江请淮依地势, 皖豫水灾一扫空; 待到两河复航日, 华北巨变世界惊。”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耄耋
老人把治水作为毕生事业的家国情怀。 当我们问起“鲁水济运京杭兴”“拒 江请淮依地势”的含义时,李殿魁向 我们讲述了他的“新时代、新规划、新 梦想”。那就是,根治黄河,不仅要 巩固“山东经验”,还要发挥“山东
优势”。 这“山东优势”是什么呢?李殿
魁解释说,这是山东特殊的地理自然 优势。
因为山东的泰山、黄河、南四湖、东 平湖、渤海、黄海等特殊自然地理在 治理黄河、利用黄河方面,优势是独








































































   58   59   60   61   62